课程性质 |
公共必修课 |
||||
课程名称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课程编号 |
K0210060 |
||
适用专业 |
全校本科所有专业 |
开课学期 |
第2学期 |
||
总学时 |
48 |
理论 |
40 |
学分数 |
3 |
实践 |
8 |
一、 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校各本科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二)课程任务
通过开设本课程,使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规律的认识,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并逐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知识目标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重大意义等。为今后学习各类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历史知识面奠定必要的历史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如下能力:(1)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3)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4)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人文素养:(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3)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4)自觉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5)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历史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6)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素养。
专题 |
重点内容 |
课时 |
备注 |
|
专题一 |
课程导论 |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教材逻辑框架体系与学习要求 |
2 |
|
专题二 |
近代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提出来的(第一章) |
4 |
|
专题三 |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什么没有成功(第二章) |
3 |
|
专题四 |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 (第三章) |
3 |
|
专题五 |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
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四章) |
4 |
|
专题六 |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探索和开辟的(第五章) |
3 |
|
专题七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独立解放战争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六章) |
4 |
|
专题八 |
解放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第七章) |
3 |
|
专题九 |
新中国的稳固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探索的曲折(第八章) |
4 |
|
专题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
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开辟并接续发展的(第九章) |
4 |
|
专题十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 怎样正确认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十章) |
4 |
|
考试 |
2 |
|||
实践教学 |
进课堂 |
8 |
另计划 |
|
合计 |
48 |
说明:由于教材第八章(含)后内容与“概论”课内容部分重复,但侧重点不一,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做调整。8个实践教学课时实施方案另行计划。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组织与形式
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等情况,在教学中采用班级式集中授课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课外辅导、课下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2. 教学方法和手段
(1)系统讲述: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按章节、按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讲述,讲清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使学生达到本课程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讲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相关内容。
(3)课堂讨论:针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4)体验性教学法:通过参观革命旧址等和观看相关教学资料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3.教学环境与策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讲授中,同时综合应用多媒体、PPT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更加直观、生动,既有历史思维的张力,又具有视觉冲击力。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五、课程考核与评定细则
本课程期终考核方式为考试。为实现前述目标,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即过程评价,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目标评价,以课程标准目标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能力评价,以学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决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参照标准。
根据“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本课程考核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期末评估方式为考试形式。
总成绩=平时成绩*40%(100分制计算:出勤40分+课堂表现20分+实践/作业40分)+期末成绩*60%。课堂考勤,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是否遵守教学秩序,教师应至少进行课堂考勤10次,缺课1次扣4分,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扣完为止,一学期缺勤达到总学时的1∕3者,取消考试资格。课堂表现可设置基准分12分,根据学生参与教学、师生互动讨论等表现在基准分上酌情加减。
六、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选用
本书编写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
(二)其他文献资料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
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N].人民日报.2021-11-17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人民出版社2021年.
4.费正清.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5.胡绳.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6.王桧林. 中国现代史(上、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7.白寿彝. 中国通史(第 21 、 22 册)[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8.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9.彭明. 五四运动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李侃.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M]. 上海:中华书局,2004年.
11.军事科学院.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卷)[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
相关网站与主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教学网http://4a.hep.com.cn/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平台:http://www.bjcipt.com/
大纲执笔人:刘建中
教研室审核人:刘建中
公司审定人:李故新
日期: 2022年 2 月 2日